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茶经有云:“若邢瓷类银,越瓷类玉;邢瓷类雪,越瓷类冰。”
茶圣陆羽的这句话,写出了邢瓷的洁白光亮,越窑青瓷的温润清透。
但却没告诉我们:用白瓷盖碗泡茶,为何手指会被烫得通红?
前不久看到了某位茶友的吐槽帖,说为了防烫买了厚盖碗,结果还是烫到了手腕。
沸水倒进去,厚碗像个小保温桶,热量散不出去,连碗沿都没办法碰。
图片
他纳闷:“网上不是都说厚的隔热吗?怎么更烫了?”
这位茶友的疑问,其实也是很多茶友的困惑。
盖碗薄胎防烫还是厚胎防烫,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。
今天,就把盖碗“选薄选厚”“防烫关键”“避坑技巧”一次性说清。
茶友们下次挑盖碗时,就不用再凭运气试错。
图片
《2》
不少人觉得,盖碗越厚隔热越好,其实是把保温和防烫搞反了。
《茶经》推崇越瓷“类冰”,讲究的就是轻薄、导热匀。
而这正好戳中了盖碗防烫的核心——薄胎盖碗,才更不容易烫手。
为啥厚碗反而烫?关键在两点。
一是散热慢。
厚胎碗壁像层“保温层”,沸水倒进去,热量很难透过厚瓷散出来。
端起来时,碗壁、碗沿甚至盖钮都在持续发烫。
就像捧着一个小火炉,手指根本躲不开。
而薄胎盖碗瓷壁薄、透气性好。
沸水的热量能快速散到空气里,只要及时出汤,就不会烫手。
图片
二是手感沉。
厚胎盖碗本身就重,再加上茶叶和水,整只可能有半斤多重。
新手用三指握碗时,手腕必须得使劲。
稍一犹豫,滚烫的茶汤就会晃出来,整只手烫得通红。
而薄胎盖碗大多都轻,手腕翻转、出汤都很灵活。
哪怕手劲小,也能够轻松控制住,减少被烫的风险。
所以别再执着“厚碗显档次”,盖碗应该轻薄为上!
图片
《3》
盖碗防烫,从来不是“厚度”说了算。
就像《茶经》里讲茶具,既要“质”好,又要“形”对。
这3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,才是防烫的关键。
首先看碗沿的宽度。
窄沿盖碗的碗沿窄的像一条线,手指根本没地方放。
碗沿是手指的受力点,能拉开手指和沸水的距离。
就像屋檐能挡雨一样,宽碗沿能挡住上升的热气,手指只会接触到常温的瓷边。
图片
其次是盖钮高度。
盖钮是食指的“落脚点”,很多人会忽略它。
其实它的高度,直接影响着握碗的舒适度。
盖钮太矮,食指得弯着按在上面,时间久了又酸又累。
盖钮太高,重心不稳,出汤时容易摇晃。
图片
最后是容量大小。
容量太大的盖碗,加入沸水后重量增加,手腕容易控制不住。
而且碗口大,热气散得慢,手指就更容易被热气熏蒸到。
所以新手选盖碗,110毫升最合适。
这个容量重量轻,出汤快,不会因为碗太重而影响灵活性,也能避免烫手。
图片
《4》
有时候不是盖碗不好用,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。
《茶经》说“器之用,在人”。
想避开烫手的麻烦,就要绕开以下3个常见的误区。
一,握盖碗的手势不对。
很多人刚用盖碗,一摸到温热的碗壁就慌了。
下意识的把手指紧紧贴在碗身上稳住,结果手指直接被碗身烫伤。
其实根本不用碰碗身!正确的手势是“三指握碗法”。
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扣在碗沿两侧,指尖别超过碗沿的三分之一。
最后再把食指轻轻搭在盖钮上固定,就能够稳稳握住盖碗。
手指只接触碗沿和盖钮,完全不碰高温的碗身,自然不会烫。
图片
二,注水量太满。
总有人觉得,水加的越多,茶味越足。
因此往盖碗里注水时,非得快溢出了才收手。
可水太满的话,一握碗沿就容易碰到快溢出的沸水。
而且端碗时茶汤晃荡,也容易洒出来烫到手。
正确的注水量,是只需要到七分满就够了。
既能给茶叶留出舒展的空间,泡出的茶汤不浓不淡。
又能给手指和沸水之间留够安全距离,握碗也更放心。
图片
三,闷泡时间过长。
泡白茶时,有人觉得“闷一会儿味道更浓”。
就盖着盖子等半天,结果盖碗被沸水闷得越来越烫,最后根本不敢碰。
盖碗泡茶就是要“快出汤”,沸水倒进去盖上盖子就马上出汤。
这样既能够保留茶叶的香气,盖碗也不会变得滚烫。
而且白茶本身也不适合闷泡,长时间的闷泡只会破坏茶叶的内质。
图片
《5》
茶经里说:“茶之出,在乎器;器之妙,在乎人。”
盖碗的本质,是帮我们更好地尝茶香、品茶汤,不是给泡茶添堵。
选盖碗不用追“厚壁高端”,也不用挑“名贵材质”。
一只110毫升、薄胎、宽沿、中等高度盖钮的白瓷盖碗,就足够了。
记住“三指握碗,七分注水、快进快出”,再普通的盖碗也能泡出好茶。
毕竟我们喝茶,喝的是茶汤里的舒服自在。
找到适合自己的盖碗和方法,泡茶才会是一种享受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